学科交融成就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相互融合的一门专业,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和安全规范,能够在制造类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生产现场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成果
1999年 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历文凭专业;
2003年 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专科专业;
2007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青岛滨海学院“院级品牌专业”;
2009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
2013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
教学内容
主要开设《电工与电子学》、《机械制图与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CAM技术》、《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实训、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实践环节。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初高级数控操作员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AUTO CAD高级绘图师”证书。
教师队伍
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高9人,博士生3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负责市厅级以上项目6项,校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
翟建,副教授。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机械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机电装备与功能零部件的研发、创新设计;机电产品先进制造工艺、装备、自动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持青岛市“市校共建专业”建设、青岛滨海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研究”、“智能还书机”研制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2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4门精品课建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建设“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参加省、校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3篇;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全国或省部级一等奖5项。曾获山东省厅优秀教师、山东省机电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学院优秀教师、院级名师、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十二五科研先进个人、教学改革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沈景祥,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材料专业;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全国制图学会制图员评审员、黑龙江省机械工程与材料测试协会理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专家协会会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队成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兼职教学督导、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太阳集团tyc5997专家委员会成员。
撰写《对轴承套圈涨形规律的研究》、《发挥理化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强理化管理为科技兴起做贡献》、《S9502钢球单体振动仪钢球测量值与轴承振动关系的研究》、《冲压轴承套圈模具渗硼工艺研究及应用》、《运用价值工程改进产品退火工艺》、《对轴承套圈磨削烧伤及裂纹产生的机理的探讨》等多篇论文。
李丽芳,教授,硕士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电气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青岛滨海学院山东省高等学校机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山东省数控技能大赛评委,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导师,青岛市高铁关键零部件专家工作站入站专家。主持山东省教科研项目2项、青岛市调研项目1项、校科研项目6项,参与省市校级项目20多项;主持省校级精品课建设2门;主要参与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专业和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建设;发表论文16篇,主编教材3部。获得教学质量工程奖和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青年人才;青岛滨海学院校级名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柏秀芳,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 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现为青岛滨海学院太阳集团tyc5997教师,主要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公差与技术测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课程。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教材一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三项。现研究方向为纳米流体微量润滑铣削,并主持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一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两项。
张通千,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 毕业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主修机电一体化专业。研究方向:多孔环境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医疗用机械助力机构执行器的开发。研究生期间参与德国西门子医疗器械部CT扫描仪升降床的机构设计和力学校核。讲授《机械设计基础》、《创新设计技法》等课程。
周凤敏,工学硕士,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 现任青岛滨海学院太阳集团tyc5997院长助理。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机械电子工程。先后参与山东省高校科技项目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项目1项,青岛市双百调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科技项目1项、教改项目2项,参与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编教材2部。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获奖10余项。
张月雷,工学博士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机械制图及CAD”、“工业机器人”等课程,学术上主要从事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研究,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两篇文章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均排名第三);军工项目2项,参编英文版《Diagnostics and Prognostics of Engineering Systems: Methods and Techniques》Chapter 15 的撰写。
吕晓杰,硕士,讲师 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以及专业课讲授工作,期间参与液压实验室和金工实习车间的组建工作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两项,获得校级科研成果三等奖。 参与省级课题两项,正式发表论文8篇,参编教材一部。省机电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教师,院级优秀党员。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手写教案比赛三等奖、考研优秀班主任。07年至今,辅导专套本课程连续通过率90%以上。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有效地利用大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动机。我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专业竞赛,在大赛的选拔、训练、参赛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出一批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综合性人才。2018年5月6日,“临工杯”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决赛圆满落幕,共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通过指导学生大赛还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本专业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产学研协同育人
(1)依托青岛滨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校内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心,加强大工程能力培养。
学院在原有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投入大批资金,加强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强化学生工程系统训练。公司遵循“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业技术实践为基础,以机电技术实践为重点,以教学做实践为特色”的理念,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分层次培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三层次实践平台,多模块、三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为工程基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意识,主要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第二层次为工程项目实践平台,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电力技术实践、仿真技术实践三大模块,主要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试验、运行、控制等项目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中心资源优势,配合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园”,设立多个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与机电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面合作,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多达30个,与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轮库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天力电源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实训合作关系,每年接受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合作顺利,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入,合作的理念不断提升。
(3)开展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开展,必将对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探索新的途径。通过与企业更密切的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造就一批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青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学子风采
刘世龙
2012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特锐德工作,先后担任班长、调度员、小箱变事业部项目经理兼项目经理部部长,现担任集团公司计划调度中心项目经理兼箱变事业部(西海岸工业园)项目经理部部长一职,负责负责事业部产品的交期沟通及一级里程碑节点计划的编制及项目在公司全流程的落地执行;2012年底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被评为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获得“核心骨干成长奖”;2017年7月在集团630项目过程中被评为特锐德集团“630项目先进个人”
薛晓昕
2008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1年专升本考入青岛工学院,2013.7至2015.4在潍坊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公司内使用的非标设备(绕线机)的组装及调试工作。2015.9 至今 ,在江苏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篇,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李宝
2012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同年专升本考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就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之后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如今与山东齐鲁医院合作研发一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发一球形关节参与山东机电产品大赛荣获一等奖,全国3D大赛二等奖。